乐生活

首页 房产 财经 文化创意 社区生活

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 他把“乡愁”带往天堂

分类:文化创意 日期:2017-12-15 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42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写下这首经典诗歌《乡愁》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余光中,昨天在中国台湾病逝,享年90岁。 

余光中1928年重阳节出生在南京,是“茱萸的孩子”。秣陵路小学、南京五中、南京大学是他就读的轨迹。他自称“金陵江湖客”,南京是他的故乡,也是他“诗心起跳的地方”。 

南京情缘

专为南京创作诗歌《回乡》回应《乡愁》 

南京诗人冯亦同和余光中相识相交多年。他在上世纪80年代托人给余光中捎去了一本诗集和一封信。很快,余光中的回信就来了。“他这么快给我回信,就是因为南京。我在信中称他为‘台湾诗人’,他回复说‘其实我就是南京诗人’。他对南京强烈的感情从第一封信就表达出来了。”冯亦同说。第二封信中,冯亦同用了古诗“无情最是台城柳”,“等待着先生回家乡来。”余光中迅速回复:“你以台城柳召唤我,尤其使我心动。”2000年重阳节,暌违家乡50多年的余光中终于回到了南京,冯亦同陪着他和夫人爬上台城,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余光中的《乡愁》传遍大江南北,冯亦同告诉记者,余光中在2007年专门为南京写了一首诗《回乡》,跟《乡愁》回应。 

《回乡》这首诗深情地写道:“金陵子弟江湖老/孺慕何曾一日消/乡愁问我长几许/雉堞隐隐绕三遭/玄武湖香接六朝/紫金陵墓矗清高/试登阅江楼上望/长江天际来滔滔/江南柔情寄昆曲/江北侠气逐风沙/我本燕子矶头燕/骇浪一生阻海峡/从今四海为家日/寻常巷陌是吾家。” 

冯亦同说,这首诗韵味十足,既有西洋十四行诗的味道,又有中国古典诗的风格。 

首次回宁在南大演讲三迁会场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胡有清和余光中的交往开始于2000年,“当时,两岸开放交流已经十多年,他到过大陆不少地方,却一直没有机缘到故乡南京看看。文学界的朋友都觉得应该促成余先生还乡,于是我利用我在余先生母校任教和在台盟南京市委兼职的双重身份,联系有关方面,邀请余光中夫妇于当年10月赴武汉参加文学研讨会时顺访南京。” 

2000年10月初,余光中和夫人范我存终于踏上了金陵故土。“关于这次南京之行,余先生写了一首题为《再上中山陵》的诗,还写了一篇题为《金陵子弟江湖客》的长篇散文,对自己与南京的因缘及这次参访的情况做了生动翔实的记述和激情洋溢的抒怀。我们的友谊也由此开始。”胡有清说。 

“余先生以其作品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生,我经历的余先生在南大的5次演讲气氛之热烈都令人难忘。2000年那一次在南京大学的演讲,闹了个三迁会场的笑话。当时是国庆长假期间,主办者估计听众不会太多,只安排了一个六七十座的会议室,结果走廊及楼梯里挤满了人,只好临时设法改换场地,而且换了两次。2002年南大百年校庆,浦口校区几百人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余先生与学生举行对话会,报告厅外不得入内的学生一阵阵有节奏地呼喊:‘余光中,我们要见你!’场内的对话已经无法听清楚。后来在场的校领导出去安排他们到一个有广播的大教室里旁听,承诺演讲结束后余先生一定去与他们见面,这样才使得对话得以继续。” 

总爱自称“真正的南京大萝卜” 

2011年,余光中当选第二届南京“文化名人”,并回南京参加了颁奖典礼。本报记者在颁奖礼现场采访了他。 

“我是南京人,我是真正的南京大萝卜!”余光中当时对记者说,他不但出生于南京,也在南京接受了教育,秣陵路小学、第五中学和南京大学都留下了他的成长足迹。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能获得南京“文化名人”荣誉,是母亲城对他的厚爱和肯定,“我希望能常回来看看。我希望我的《乡愁》能够早日加上第五段:‘未来啊,乡愁是一段长长的桥,你来这头,我上那头。’我坚信,只要文化有交流,只要两岸同胞认同中华文化,那么是不会分离得太久的。因为文化血脉是无法分割的。” 

90岁生日出版诗集《风筝怨》

余光中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风筝怨》。这本诗集,也是献给余光中90岁生日的寿礼。

《风筝怨》从余光中的1000首诗作中精选出100首,优中选优,精益求精。90岁的余光中亲自命名、作序、审定。书中收录了余光中珍贵的手迹,而且有相当数量的诗作从未在大陆地区出版过。 

自己的作品可以在家乡的出版社出版,余光中非常开心,他当时收到诗集后还发来了一段音频:“我在南京出生,这本书对我特别有意义。” 

各界悼念

“作品和精神永流传”

今年是中国新诗百年,余光中先生的诗真是美,我觉得他的诗就是中国诗歌的方向。每年过年我都要给余光中先生寄贺卡,现在,无处可寄。

——诗人冯亦同 

在不懂乡愁的年纪,学会了您的诗,在懂乡愁的时候,您走了。

——网友“终于” 

愿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堂的那头再没有乡愁!

——作家肖永乐 

而现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你在里头,我们在外头。先生,一路走好!

——网友“浪子” 

您写的《乡愁》我们都记得,学过,背过。余老走好,永远怀念您!

——网友“小红鱼” 

余老虽然走了,但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网友“在世界尽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