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专线:025-58525800
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激活”档案,让历史说话—— 12·13,南京记忆
永利铔厂硝酸部(1936年摄)记载着慰安所地址的供水卡江南水泥厂内的辛德贝格雕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丁劼 摄
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份档案共11组,包括南京市档案馆提交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以及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各馆的“身处国际安全区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舍监程瑞芳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正本”等很多内容。
这些年,在南京地区多家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的不懈努力下,南京大屠杀档案资料仍在不断被挖掘,档案形式也日渐丰富。通过“激活”一份份珍贵的历史档案,这段惨痛的记忆不断延续,警醒世人反对并制止灭绝人性的残暴行径,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世界。
档案中的苦难和抗争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始发地之一,南京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留有大量的工业遗存。近年来,南京社会各界深入挖掘工业遗产中的档案史料,开设了一批档案史料陈列馆,收纳、推出了一批与反映南京地区全面抗战及南京大屠杀惨案相关的史料,完善城市记忆,传递当年南京人民与社会各界顽强御敌、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
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1937年的“江南方舟”
坐落在栖霞山东麓的江南水泥厂,其前身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帧缩影。今年9月,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正式开馆。
1937年11月4日,筹办两年的江南水泥厂开始空载试运转。然而第二天日军就攻占了杭州,很快战火蔓延到南京。为了避免工厂落入敌手,江南水泥厂特地聘请德侨卡尔·京特和丹麦史密斯公司代表伯恩哈尔·辛德贝格前来南京保护工厂。此后,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江南水泥厂拯救了数以万计的中国同胞。
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是由当年卡尔·京特等人的办公楼改建而成,馆内展出了许多水泥厂当年的函件、厂志,展现了民族实业家和日军顽强斗争的历史,还展出了一批京特夫人等人捐赠的历史照片,记录了江南水泥厂救助难民的往事。比如,当年水泥厂与市区通讯中断后,辛德贝格开着汽车奔走在被炸得千疮百孔的道路上,多次到鼓楼医院红十字会接洽医生和护士进厂支援。照片还拍到了江南水泥厂创办的临时医院,当时救治了大量伤病员。
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无字硝酸塔”见证抗战史
1934年,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永利铔厂诞生,以其规模和一流的人才、技术令中外瞩目。
2003年,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成立,并于2014年改扩建,免费对外开放。整个场馆以创始人范旭东“报国为民,发展实业”精神为主线,完整展现中国现代化工的起源和典范,更记录着抗日战争中的南京烽火岁月。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永利铔厂,于1942年将全套硝酸设备劫运到日本九州,包括最重要的硝酸吸收塔。”南化公司党委宣传部南化报社总编辑黄静告诉记者,南化公司厂史陈列馆内这一张题写着“索回后的硝酸设备重新安装并投入生产”的史料照片,背后蕴含着无数民族实业人的不懈抗争的辛酸血泪。
黄静介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工厂配合战争需要转产硝酸铵。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日方的威逼利诱,永利铔厂“宁举丧,不受奠仪”,全体职工尽一切所能支援抗战。
抗战胜利后,永利铔厂强烈要求日本归还劫走的全套硝酸生产设备,侯德榜等先辈通过盟军总部艰难交涉,历时2年8个月,最终日本方面归还除铂金网外的所有硝酸设备。这也是我国当时从日本索回的唯一一套设备。“硝酸塔运回后立即被重新安装并投入生产,一直运行至2011年4月退役,创造了世界化工史上的奇迹。”黄静表示。
南京水务历史展览馆:不可磨灭的铁证
长江的轻涛细浪,成就了南京钟灵毓秀的景象,也成就了南京第一座自来水厂——始建于1929年的北河口水厂。如今,水厂内设立了一座南京水务历史展览馆。这里不仅记录了南京水务发展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南京城曾经遭受的苦难,和南京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勇抗争、不懈奋斗的历程。
展馆里陈列着一张供水卡片,卡片上清楚地记载着这些信息:昭和14年(1939年),利济巷普庆新村,慰安所……南京水务集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张供水卡片是在展馆2019年翻建时,工作人员根据一张老照片里的线索,从解放前的水卡档案中找到的重要发现。它不仅说明了当年日军恢复水厂供水只是为自己侵占城市的需求,更成为了日本侵略军在南京设立“慰安所”的重要证据。
竹镇“六合抗日斗争展”:军民齐心,抗争到底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满园花草香也香不过它。”1942年,新四军战士何仿在六合金牛山一带采风时收集到《鲜花调》歌谱,后改编成《茉莉花》,它带着人们穿越烽火硝烟,成为六合的红色印记和精神象征。去年,六合区以“军号与《茉莉花》”为主题,在竹镇多彩文化交流体验中心推出了“六合抗日斗争展”。中心负责人张建涛介绍,展览开放以来已有450多个团体、2.1万余人前来参观。
1937年12月,南京城区和六合县城相继失守,大量群众逃难到竹镇。1938年夏秋之际,竹镇惨遭敌机9次轰炸,上千群众伤亡。1939年夏,新四军进入竹镇,面对凶残的侵略者,与群众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竹镇也成为新四军在津浦路东的主要根据地之一。展览中展出的一张1941年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印发的“抗属证”,以及当时新四军颁发的“抗属荣誉肩章”和家属证明书,都证明了人民群众支援抗战、支援革命部队的鱼水之情。
展厅中还有一张颇为特别的证书,是1942年9月21日六合县兆壁乡(现属竹镇镇),25岁的汪业彩志愿参加妇抗会的证明,侧面反映了当时六合女性积极参加抗战的热情。证书旁的展板上则记载了“兆壁乡”的由来:1941年5月30日,500多名日伪军从来安到竹镇区抗日根据地“扫荡”,竹镇区工抗理事长史兆壁带领15人奋力抵抗,不幸腿部中弹,日伪军沿着血迹追到井二王庄一农户家里将其杀害。史兆壁牺牲时年仅21岁,竹镇区为他召开了追悼大会,并把井二王庄所在地的白羊乡改名为兆壁乡。
红色展陈与数字化传播,推动抗战记忆深入人心
“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1938年6月,陈毅率新四军来到南京,写下了《东征初抵高淳》一诗。在本月开幕的“奋斗与梦想——南京市革命老区历史贡献和建设成就展”上,许多观众在这篇诗歌手稿前驻足。近年来,市档案馆、市委党史办等多个部门整合全市红色资源,精心组织推出了一批与抗日战争及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展览与文献纪录片,弘扬南京人民抗战精神、传递历史记忆。
今年12月1日,“奋斗与梦想——南京市革命老区历史贡献和建设成就展”在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展。韦岗伏击战、金牛山反袭击战、桂子山战斗……展览负责人杨学功介绍,“峥嵘岁月稠”篇章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四军进入南京,团结广大民众和地方武装进行游击作战,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的峥嵘岁月。此次展览用到了一份《石臼渔歌》的歌谱,它也在市档案馆推出的《南京红色档案展》上惊艳亮相。市档案馆宣传教育处处长王伟介绍,1943年,新四军第一师苏南巡视团团员孙海云在孔镇附近石臼湖的沙滩上即兴写下歌词,后由作曲家涂克谱成曲,被新四军部队和苏南群众广泛传唱,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与人民的士气。
眼下,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正在展出《红色飞鹰——笕桥航校中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专题展,展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航空初心和披荆斩棘的强国之梦。此前,该馆与市档案馆、市委党史办联合打造的《1937·南京空中保卫战》展览曾引起较大轰动。该馆研究馆员苏艳萍介绍,《1937·南京空中保卫战》展览不仅讲述了高志航、乐以琴、刘粹刚等航空英雄的事迹,也展出了南京空中保卫战及抗战初期中日作战的飞机型号,“许多档案是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市档案馆的珍贵原始档案,尤其在南京御敌备战部分,大批原始档案均为首次开发利用。”
除了在史料挖掘、内容整编方面精益求精,市档案馆在数字化传播手段方面也不断创新。其推出的《全面抗战中的南京记忆》展览,首次采用线上虚拟展览的形式,创新推动档案资源数字化保存与传播。同步推出的还有市档案馆精心组织摄制的5集文献纪录系列短片《南京周边的抗日民主政权》,通过深入探访竹镇、横山、李巷、西舍等地,讲述南京周边地区抗日民主政权从无到有、艰难发展的历程。市档案馆还与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文献纪录片《一座工厂的抗日传奇》,并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该馆宣传教育处处长王伟介绍,通过整合全市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苍淑珺 高洁 丁艺 乔雅萱 许琴 谢臻
通讯员 王宇 陈越 张蓉 崔久强
新闻附件
文献书籍里的战争损失记忆
近年来,一批和南京抗战有关的文献书籍刊出,对挖掘和保留历史记忆作出了极大贡献。其中,南京市档案馆在国家档案局组织下,牵头整理编撰了一批《抗日战争档案汇编》。中山陵、江南水泥厂、永利铔厂、首都水厂……文献资料中详细记录了它们在抗战时期蒙受的巨大损失和苦难。
《抗战时期中山陵档案汇编》:到1947年4月,经各亲属呈报、审核,陵园警卫大队于1937年12月为死守南京阵亡或遇害人员有24名。
《抗战中的中山陵》:日军为争夺中山陵园附近的阵地,除用坦克、飞机、大炮外,还采取了火攻,使陵园遭到很大破坏。中山文化教育馆、奉安纪念馆、永慕庐、永丰社、桂林石屋等全部被毁,藏经楼、中央体育场、革命历史图书馆等大部被毁,文化资料、天文仪器被掠夺一空。
《江南水泥厂战时损失及战后重建档案汇编》:1943年12月起至1944年9月,江南水泥厂内生产水泥的主要设备“四磨二窑”被日方强行拆走,分三批运往山东。被掠设备中,单是购自丹麦史密斯公司的两条生产线机器及附件,1935年采购时价值就已达9.58万英镑又1.1万美元。
《中国工业遗产故事 永利铔厂故事》:1937年8月到10月,日军先后三次轰炸永利铔厂,厂区中弹87枚;12月,厂房遭到日军焚烧,十余丈的凉水塔和除气塔从此毁灭不见。1942年,日本当局下令将永利铔厂生产硝酸的全套设备强行拆卸,运往日本九州,共计28套设备1482件,总重量550吨,全为高级合金钢板制成,其中仅作催化剂用的铂金网就价值4万美元。